(文 软件学院 唐浩坤)2025年4月2日,软件学院中台技术团队于软件工程研究所3212会议室召开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线下沟通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唐浩坤主持,郑明月、焦叶骏及吴建强等核心教师参会。会议围绕本学年中台技术团队的科研目标规划、产教融合项目推进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度应用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明确团队发展方向,强化技术攻关能力,探索教育创新路径。
会议伊始,唐浩坤副院长强调,中台技术团队需深度融入软件工程研究所的商业项目实践。他要求郑明月、焦叶骏两位老师带领团队深入一线项目,系统梳理现有商业项目中的技术痛点,尤其是高并发处理、数据安全及系统架构优化等方向,并基于此挖掘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唐院长指出:“科研成果必须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团队需在半年内完成1-2项发明专利的申报,形成可复用的技术成果库。”为此,团队计划建立定期技术复盘机制,联合企业工程师开展联合攻关,加速技术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
其次,针对下半年的产教融合项目申报工作,唐浩坤副院长提出,团队需以人工智能技术与AI大模型为核心抓手,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会上,郑明月老师分享了与研究所在智慧金融、大数据风控等领域的前期合作经验,建议将AI大模型工具嵌入行业应用实训,开发适配企业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焦叶骏老师补充称,可联合企业共建“AI+行业”实训案例库,通过真实项目场景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经讨论,团队初步确定以“AI大模型驱动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申报方向,计划于4-5月启动校企需求调研,6-8月完成项目方案设计。
最后,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环节的深度应用,唐浩坤副院长部署了两项具体任务:其一,由焦叶骏老师牵头在本地服务器部署DeepSeek开源大模型环境,为团队提供可控的AI技术试验平台;其二,要求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系统性应用AI工具,覆盖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及资料归档等环节。郑明月老师提出,可探索基于AI的自动化备课助手、智能学情分析系统及项目代码智能评审工具,逐步形成“AI辅助教学SOP(标准作业程序)”。团队计划本学期内完成3-5门课程的AI工具试点,并总结形成《AI大模型赋能教学实施指南》。
本次会议明确了中台技术团队新学期的攻坚方向,为学院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提供了行动框架。未来,团队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持续赋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