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 党委宣传部)为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3月14日,我校在南泉校区行政楼第五会议室召开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交流座谈会。理事长、校长王万均主持并讲话。
与会二级单位负责人围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转型、教学数字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研讨,为AI+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AI+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师生AI素养提升,AI赋能管理模式、管理平台升级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王万均在座谈会上强调,人工智能对高校而言不是“选修课”,而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答题。全校必须树立“AI+教育”的系统思维,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科研创新全维度、管理服务全流程的“三全”教育智能体。他指出,学校要重点围绕“六调整一保障一突出”,识变应变、抢抓机遇,干字当头、主动作为。
“六调整”。一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时淘汰可能被AI替代或深度影响的专业,新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新兴前沿专业,及时升级改造现有专业。二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按基于专业研究AI、创新AI和在专业中应用AI两个方向思考深化。三是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教师教学更多关注应用性、创新性,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利用AI开发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在线学习、实践中学习,边学边用,突出学生应用、创新和学习能力培养。四是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向“懂AI、用AI、能工程实践”方向转型培养,师资结构要坚定向“实践导向、理实并重、AI赋能”方向调整。五是调整教学质量评价。全面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同时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薪酬体系相结合。六是调整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打破专业、学院之间的界限,定规划出措施;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学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迭代及技术研发。
“一保障”。即强化基础保障,由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牵头,各教学单位群策群力,信息中心提供算力资源保障及信息安全支持,以重工数科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建好智慧教学评价、在线学习、实习实训三大平台,为学校AI教学提供保障,助力形成教育产品。
“一突出”。即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大人力等资源投入,强化与重工数科、数宜信、正大能科、营康科技等紧密关联企业的深度融合;强化数智能源、数字孪生、网络空间安全等产业学院建设;强化数字影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将行业、产业、企业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相关校领导出席,党政办公室、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学生处、教师发展中心、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实习实训副院长(院长助理),校内各研究所所长,重工数科负责人参加会议。